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看世界 > 天气常识 > 苏州历年气象灾害 天气变化剧烈

苏州历年气象灾害 天气变化剧烈

推荐人: 来源: 经验站 阅读: 2.9W 次

1977 多灾年份。冬季低温冰雪成灾,初春季强寒潮,秋季台风正面袭击。1—2月特冷,大雪频繁袭击,全区最低气温-9℃—-11℃,因长期低温曾一度引起太湖局部封冻,三麦、油菜遭受大面积冻害。初春遭强寒潮侵袭,使小熟作物受冻害而减产。9月10日—12日受8号强台风正面袭击,风力达10—11级,风力之猛为历史罕见,工农业生产都有较大的损失,死12人,伤140人。

1978高温干旱年。年降水量比常年少4成,梅雨量仅45毫米,是典型的枯梅年。高温伏秋旱长达70多天,是1934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,太湖水位降至2.20米,严重干旱对农业影响很大。6月27日—7月10日出现了持续两周的高温酷暑天气,其中持续一周气温在37度以上,最高气温达38.8度,酷热难当。 7月10日苏州冰雹,死1人。

1979 秋旱明显,灾害多。6月10日沿江冰雹,农田受灾,树木受损,死2人,伤3人。8月遭遇2次台风袭击,先后出现7-9级和8-10级大风,死1人。9月中旬—11月上半月持续两个多月未下透雨,旱情较严重。

1980 春季连阴雨,夏季低温凉夏。早春3月低温长连阴雨达一月有余,入夏后梅雨量多,梅期长。出梅后8月份又持续阴雨,形成大面积雨涝,低温凉夏。

1981 冰雹、台风导致人员伤亡。5月1日北部和南部先后出现冰雹,农作物受灾,死2人,伤3人。9月1-2日受14号台风袭击,出现7-8级阵风9-10级的大风,并伴有暴雨。农田受灾,房屋损毁,伤4人。

1983 冰雹灾害较重,东南部秋涝明显。 5月19日中午,沿江、昆山和吴县先后遭受冰雹袭击,冰雹小的如蚕豆,大的似鸡蛋,农业受灾严重,死1人,伤66人。东南部的吴江、昆山、东山9—10月秋涝明显。

1984 冬季寒冷,雨雪偏多,1月17—19日大雪纷飞,三天共降雪62.3毫米,为百年罕见的大雪。19日苏州积雪最深的达26厘米。 7月底到8月下旬2次遭受台风影响,出现大风、暴雨局部达暴雨天气,死2人,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。

1985 冰雹和台风灾害严重。5月4日5个县31个乡遭受冰雹袭击,农业受灾严重,房屋倒塌,三杆倒断,死3人,伤22人,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。7月31日-8月1日,遭受6号台风正面袭击,出现8-10级大风和大暴雨天气,灾害严重,死3人,重伤19人,轻伤34人,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。

1986 冰雹和台风灾害继续偏重。春夏3次冰雹过程除农业受灾外,死5人,伤20人。7号台风和15号台风影响,出现大暴雨或8-10级大风伴暴雨。农业等遭受影响,灾害较重,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。

1987 夏季丰梅,7月份雨量异常偏多,造成雨涝。7月17日吴县西山短时特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,农田、工厂受淹,鱼池满水。7号台风带来8-10级大风和暴雨,且和连阴雨、高水位、高潮位结合,死1人,伤24人,直接经济损失7000多万元。

1988 高温干旱年。7月5日—21日出现了持续18天35度以上的高温酷暑天气。

1989 台风灾害较重。2次遭受台风袭击,13号台风影响时出现8-10级大风,并与农历初三大潮相遇,太仓浏河水位超警戒0.44米,造成一定灾害,死1人;23号台风带来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,直接经济损失3233.41万元。夏季局地大暴雨,导致张家港、常熟、太仓的部分乡镇棉田倒伏受淹,部分工厂进水停产,吴县西山山洪爆发。

1990 高温干旱年。梅雨少,梅期短,出梅后出现持续高温天气,台风影响严重。15号台风正面袭击我市,死21人,伤233人,直接经济损失4 .6亿元。

1991 特大洪涝年。入梅早,出梅迟,梅雨量特多,持续大雨暴雨天气,致使北部张家港、常熟雨量超过了大涝年1954年。 6月中旬和7月上旬全市两度出现洪涝,其中7月6日太湖水位大4.79米,创历史最高记录。全市经济损失27亿元。

1992 春季连阴雨、冰雹;夏季梅雨少、高温酷暑明显。4月3个县遭遇冰雹,死1人,伤2人,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。7月15日—8月1日出现持续高温天气,逐段时期的酷热程度与1978年相当,并创下了极端最高气温39.2度的新记录。

1993 夏季出现大洪涝。阴雨持续时间长,苏州、吴江、东山的夏季降水量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,所幸降水不如1991年集中,且长江潮位较低,造成的损失小于1991年。

1994 夏季高温干旱并连秋旱。全年气温异常偏高,其中5月、7月、11月均为195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,暖冬持续第7年,该年最明显。

1995 夏秋、秋冬连旱明显,初秋9月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。汛期3次大暴雨造成部分农田受淹、工厂停产、居民住宅进水,1死1伤。夏秋连旱长达三个月,10月上旬旱情有所缓解,10月下半月至12月上半月又持续2个月干旱,又出现了秋冬连旱。

1996 夏季洪涝,冰雹灾害。入梅早、出梅迟,梅雨量大,为51年以来第三个丰梅年。夏季气温偏低,出现凉夏。秋季雨量偏少。 7月张家港7个乡遭遇冰雹,直接经济损失8600万元。

1997 春季偏旱、冰雹;夏季低温,南涝北旱特点鲜明,台风影响严重。5月4个县遭遇冰雹,直接经济损失1348万元。11号台风经太湖西侧北上,出现8-10级江湖水面11级大风,并伴暴雨,台风和天文大潮结合,灾害严重,死1人,伤12人,直接经济损失4.648亿元。

1998冬暖多雨,春季强寒潮,夏季少梅酷暑。1月份降水异常,降水量是常年的4.5倍。春季强寒潮袭击,24小时降温18℃。夏季35℃以上的高温日数比常年多7天,日最高气温≥33℃的较热天气日数长达40余天,比常年多1倍。

1999特大洪涝年。冬暖夏凉,降水特多,形成大涝,多灾害。年降水量、平均梅雨量、年和夏季暴雨日数,均创历史最高记录。5月3个县遭遇冰雹,常熟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。自6月7日入梅到7月19日出梅,全市平均梅雨量是常年的三倍多,超过了大涝年份的1991年、1995年及1996年。尤其是6月8-10日和24-30日出现了两段连续性大到暴雨过程,使全市河湖水位猛涨,7月1日全面突破历史最高水位,太湖平均水位一度高达5.08米,水位和降水量均高于百年一遇的1991年,造成局部严重洪涝灾害。

2000 梅雨期短,梅雨量特少,是典型的枯梅年。但秋季降水量比常年偏多,尤其11月降水量创195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。

2001高温日偏多,降水偏多,梅雨期短但梅雨量大。6月23日-24日受2号台风“飞燕”影响,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,全市受灾人口13.76万人,农林牧渔业、工业交通运输、水利设施等均遭受不同程度损失,直接经济损失0.72864亿元。

2002年气温偏高,降水偏多,天气变化剧烈。7月4-5日受5号台风“威马逊”影响,全市出现7-9级东北偏北大风,总经济损失356万元。8月24日受强雷暴袭击,出现10-12级大风,并伴有暴雨,全市受灾范围涉及43个乡镇,受灾人口43.9715万人,紧急转移794万人,直接经济损失过亿。

2003气温偏高,高温日异常偏多,最高气温39℃。降水偏少,梅雨量北多南少。强对流天气偏多,7次强对流天气共造成16人死亡,灾害较重。

2004 冬春寒潮、强降温、大风、大雾和高火险等级频繁出现,汛期台风(强热带风暴)活动相对集中,有2个台风对我市产生较严重影响,另外,强对流天气继续呈上升的趋势。

2005 冬季连阴雨明显,夏季台风影响偏多,灾害严重。1月下旬至2月中旬,出现历史罕见的冬季连阴雨(雪)天气,累计降水量约是常年同期的3~4倍,创1951年有气象纪录以来历史之最。台风“麦莎”和“卡努”正面袭击我市,全市有133个乡镇、103万人受灾,紧急转移4998人,死亡3人,合计直接经济损失6.83亿元。

2006气温异常偏高,梅雨不典型,强对流天气频发,台风影响早,秋旱严重。1号台风在5月中旬影响我市,为影响最早的台风。16日20时以后的一次雷击即造成苏州184条高压线遭雷击受损,万户居民家中停电,发生变压器或电线起火12起。

2007 气温异常偏高,秋季台风影响严重。年平均气温17.9℃,是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。13号台风和16号台风先后影响我市,造成全市普遍出现7~9级大风,太湖水面阵风10级,其中最大风速27.2m/s,出现在太湖小雷山,并伴有暴雨局部大暴雨。

2008 冬季暴雪低温冰冻灾害严重, 1月26日到2月2日,4次暴雪过程,全市积雪普遍超过20厘米,东山达32厘米,为罕见大雪,程度超过1984年。由于道路结冰,造成交通中断,房屋倒塌,交通事故频发,农业灾害严重,人员伤亡较重,死11人,伤80多人,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。1月下旬到2月上旬的持续冰冻造成枇杷、茶叶等经济作物冻害严重。夏季梅雨丰沛,是1999年以来最典型的梅雨,梅雨期的连续集中降水加之浙江的客水导致太湖超警戒水位。

相关查询:

苏州天气

苏州历年气象灾害 天气变化剧烈
扫码关注公众号

苏州历年气象灾害 天气变化剧烈 第2张
扫码下载app